1910年10月17日,中东铁路上,一列火车从西伯利亚经满洲里进入哈尔滨,运来了看得见的货物和看不见的细菌。 随后一场大瘟疫席卷了整个东北, 面对死亡所有人都束手无策,一位老师主动请缨、指挥抗疫。 最终,人类战胜了病毒,用时6个多月,代价是6万多条生命的逝去。 这位老师名叫伍连德,时任天津陆军军医学校副校长。 他187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的一个小岛,父亲是广州人,17岁就考取了英女皇奖学金,远赴英国,在剑桥大学读书。 伍连德从小就热爱医学,大三开始,陆续收获英国圣玛丽医院、剑桥医院等多家机构的实习机会。 1903年,他提前3年通过考试并取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。 展开剩余82%心系家乡的他,于1904年回到小岛开了一间诊所。本以为此生就这样行医问诊,帮助父老乡亲一辈子,安逸且开心。 命运并没有让如此优秀的人偏安一隅。 1907年,他受袁世凯专门邀请回到中国,在天津陆军军医学校当校长兼老师 ,开启了建设中国现代化医学教育之路。 1910年11月,从西伯利亚传来的细菌,已经在东北引发疫情,死亡人数不断上升。清政府要求学校派出调查员,前往东北指导预防和救治工作。 学校召开会议征求大家的意见,所有人都害怕的犯嘀咕,有的人直接说“去就是送死”, 这时伍连德站了出来说:“让我去吧。” 当他以全权总医官的身份到达东北时,已经12月份,此时吉林、黑龙江两省感染瘟疫死亡人数已达1万多人,整个东北人心惶惶,死亡气息笼罩着整个城市,最严重的城市是哈尔滨。 伍连德到达哈尔滨,第一时间建立瘟疫研究所, 他想要进行尸体解剖,进一步确定到底是何种疫菌。 但是,在当时中国社会,解剖尸体可是“大不敬”行为,公序良俗和法律都不允许。 于是,他决定秘密进行这项工作,当他听说当地有一个死于瘟疫的日本女人,就说服家属,把尸体运回实验室,开展了解剖。通过显微镜观察, 他发现了致病的罪魁祸首——鼠疫细菌。 此外,他还要找到传播途径,但是解剖了几百只老鼠,竟然没有发现一例携带鼠疫细菌。他又走访了疫情严重的居民区,发现冬天里家家户户门窗紧闭,哪家有一人感染,就会迅速全家感染。 基于上述观察,伍连德确定,当前流行的鼠疫是通过人们呼吸之间的飞沫传染的, 同时大胆的命名此次疫情是“肺鼠疫”。 为了防止飞沫传染,伍连德设计了中国第一款口罩, 只用双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。他把口罩设计方法交给政府,由政府出面向民众推广,一定程度上切断了人传人的途径。 同时,他向北京外务部提交了防控建议,包括控制铁路、公路交通,隔离重点地区、实行分区防控,向关内征调医生、协助东北抵抗疫情等措施。 但是,当时的中国对现代医学完全不懂,国人也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。老百姓宁愿相信求神拜佛,也不愿相信伍连德发明的口罩,更别说什么分区防控,简直是天方夜谭般的事情。 伍连德发现他的防控办法根本推广不下去, 就再次向清政府发文,请求出动军队,强行在东北推广。 同时,由军队出面,强制执行“东北封锁令”,所有从东北出去的人,都要在部队管控区隔离10天,才能去往南方。 这一条措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,阻止了鼠疫向南方蔓延。虽然阻止了向外扩散,但东北地区的鼠疫却扩散的相当严重, 死亡人数已经达到了4万多人。 伍连德在疫区查看时发现,讲究入土为安的中国人,对去世的家人都要掘坟土葬。但因为寒冷的冬天冻土根本刨不动,他们就暂时将死者放置在坟场,等着暖和再下葬。 伍连德发现, 正是这些土葬的尸体,成了鼠疫细菌天然的培养皿, 造成了更多的传染。 解决细菌传播最好的办法是火葬,但他知道,火葬的方法是挑战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和伦理观念,阻力更大。 为此,他上书朝廷,请皇帝下旨来强制执行火葬。最终,皇帝同意了火葬的请求, 伍连德用汽油、炸药将所有的尸体烧掉了。 一场大火,彻底烧醒了东北的老百姓。他们看到了政府对鼠疫防治的坚决,之后也就更加配合,认真落实起各项防控措施。 1911年3月1日,经过艰苦且危险的奋战,伍连德和所有一线的医务人员,终于迎来了哈尔滨鼠疫感染人数清零的好消息。 伍连德,既是一名老师,更是一名医生,带领中国人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科学手段控制传染病的壮举。 发布于:天津市 |